雅虎体育直播

图片
 首页 | 上级精神 | 学习动态 | 党史资料 | 师生讲述 | 学习心得 | 相关评论 | 工作通知 |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心得>>正文
吴冰: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2021-04-27 吴冰 

2012年11月15日,在刚刚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表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让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历史。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为了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核心要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立足于近代以来中国命运的历史变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本色,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与品格。

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是“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重要思想渊源《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诸子百家治国思想各有所重,民本却是共识。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墨子说“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自古及今,未有尝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侯者也”,《管子》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韩非子》说“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孟子的“民贵君轻”与“民心”之论,更将民本思想发展到新高度。

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的精神品格。中学时代,马克思就树立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职业理想。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再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完成了现代哲学革命,关注“现实的人”,关心人、发展人、人要成为人成为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根于人民,这就决定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地制定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1956年9月,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规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10 月 18 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准确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美好生活”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五十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代“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收音机、照相机),八十年代“万元户”,九十年代“有房有车”,新世纪则越来越期盼“尊严”。

正如恩格斯所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程,正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最好回答。

(本文系在汉江师范学院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上的交流发言  作者系汉江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

上一条:飞天网评:“中国共产党说话算数”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下一条:党家政: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妙喻指导党史学习教育

汉江师范学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

主办: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