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体育直播

图片

端午

喻斌:端午节俗中的文化密码

来源:      作者:喻斌      发布时间:2022-06-02 15:15       点击数:

作者:喻斌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的一个大节。不论是硕儒,还是村妇,都知道这天要划龙舟、吃粽子,年龄偏大的人还记得要门插艾条、酒浸雄黄,据说这起源于《白蛇传》故事。节日将近时,电视栏目、文化讲坛还提起了屈原,宣传是为了纪念屈原,才有了今天的端午节。

端午节民俗中的诸多内容,起源演变于民间,发展兴盛于民间。作为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现象,其中必定会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密码,渗透着悠久的民族精神。因此,端午现象也是学者专家们热衷的话题。学者的视角和百姓的直觉,自然会有同有异。我们仅从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角度,试作管窥。

端午与屈原

按民间传说,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江,人们乘船沿江打捞,于是衍生出了端午节。学者大都认为此说不可信,史料不仅无直接证据,反而还有不少否定的依据。现存典籍中,所有先秦史料中无屈原任何信息。第一个写屈原的是司马迁。公元前278年,屈原沉于汨罗,一百五十年后,司马迁“浮于湘沅”,实地考察后写《屈原列传》,并无端午祭屈之事。

太史公力挺三闾大夫,若有此等荣事,定会铭于史册。最早记录端午祭屈原的史料是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原书已佚,只存几段文字,恰好有这几句:“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同时代的《荆楚岁时记》也有“端午……或云亦为屈原”的说法。此书问世离屈原投江已近八百年了,何其久矣。

另外,同一时期还流传着其他说法,北方认五月五日为介子推火焚之日,晋文公令当天不得生火,发展为后世的端午节。事见《后汉书》,现在大家都认为这是寒食节的起源。江浙一带传说五月五日是曹娥父亲溺水日,事见《世说新语》引《会稽典录》。影响更大的是吴越之地关于伍子胥的故事,他于五月五日被杀并抛尸入江,吴地百姓争相打捞,后形成习俗为端午节。

传说本是民间创作,符不符合正史并不重要,我们要了解的是民心的向背,民意的真实,史实的真实是学术界的事。学术界的看法是:端午节起源远在屈原、伍子胥之前,直到南北朝,人们把端午与屈原、伍子胥等先贤联系起来,再到隋唐,最终人们选定了屈原。闻一多的见解最有道理:“我们也不否定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之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之后,也许正因如此,才足以证明屈原是一个真正的人民诗人。”

端午与龙

端午节的主要节目是吃粽子和划龙船,对端午特别重视的地区,全在长江沿线,盛产稻米和通行舟楫的特点催生出了这两大风俗,所以端午节又带有浓郁的江南色彩。在纪念屈原的传说中,称龙船为打捞遗体,粽子为保护遗体,不说怕鱼鳖专说怕龙,可见端午节与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民俗学专家考证,端午划龙舟最早出现在吴越地区,是以水上竞渡的方式来进行龙图腾的祭祀。吴越多水,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和水打交道,水中危机四伏,水族归龙统领,应在祭祀之列。越人断发文身之俗,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断发便于水下活动,文身一说是为吓唬水族,一说是为伪装自己欺骗水族。人们划着龙船,身画龙纹水中嬉戏就是取悦于蛟龙,求得认同,获得庇护。这种群体活动逐渐转化为竞技娱乐活动,也可能是一种军事操练活动。有材料说划龙舟起于越王勾践,在吴越之争中,操练水军当在情理之中。唐宋之后,特别注重划龙舟的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吴越一带,两湖的荆楚湘沅一带,汉江中游的郧襄一带。一为龙舟起源地,一为屈原生、死地,一为屈原流放地。各地活动各具特色,但舟作龙形,前树龙旗,衣着五色却是一致的。

端午与避瘟

今天的端午节,我们过得喜气洋洋,可在古人眼中却是个晦气的日子,人们把“五”写成“午”就是有意的回避。不管是介子推、曹娥父,还是伍子胥、屈原,都死在这一天。还有“五月五日生子害父”的说法,《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其父命其母弃之,还有东晋大将王镇恶起了这样的怪名字,就因为他生于五月五日,他爷爷以名来镇恶。宋徽宗生于这一天,从小送宫外寄养,嘉靖皇帝有一子端午生日,他不准这个儿子见他。许多古书中都写到了端午的“毒气”“瘟气”“疫气”,要特别防“五毒”,于是就有了避瘟的各种程序。菖蒲叶形如剑,艾叶形如戟,粽叶形如矛且有香气,都用来驱邪。雄黄可驱毒虫,用来防身。五色丝线好比保险绳,象征性地挂在孩子脖颈上。毒蛇、癞蛤蟆这天都要躲起来,所以当天捉到了可入中药。从汉代开始,民间有了贴端午贴的习惯,或写上吉语,或画上符印,或印上神像以镇邪魔。总之这一天要小心翼翼,高度戒备,以防邪祟。

端午与女性

鄂西北有一句解禽语,谓黄莺的叫声是“接姐姐回来过端午”,这是明代才有的一种习俗,端午节这天,家家要打扮小闺女,穿花衣、着花鞋、发瓣插上石榴花,收拾得花团锦簇。出嫁的姑娘这天都要回娘家,大都由弟弟、侄儿上门去接,这是姑娘们扬眉吐气的一天,所以北方又把端午叫“女儿节”。这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无疑是一大进步,这一现象出现在明代,可以看作是世界潮流对中国的影响。

综上,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纪念、祈福、娱乐、健康”八个字可以概括。这一份珍贵的文此遗产,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共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将会吸纳新时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