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诚勇毅,不胜不休”是世人对大别山精神的高度概括,曾经走出200多位将军的红安县是这一精神的发源地。那么,“不胜不休”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呢?为什么说提升做人境界、提高党性修养,同心共筑“中国梦”离不开这一精神呢?这让我想到了一则掌故。 相传,负责人才选拔之责的宰相赵普曾经和宋太祖赵匡胤意见相左,皇帝对他举荐的人才十分不以为然,然则赵普再三规劝皇帝一定要重用此人,甚至不惜为此当场顶撞皇帝。没办法皇帝质问赵普“天底下谁最大?”,赵普想都不想振臂高呼“道理最大!”盛怒之下赵匡胤把赵普赶出了议事厅。然而,被皇帝驱逐出厅堂的赵普并未离去,而是挺立在雨地里等待皇帝回心转意。 在赵普身上有两样东西是当今人官员所极度缺乏的。一是敢于违逆“上意”坚持己见,二是不怕被人误会有“结党营私”之嫌。赵宰相为了公义振臂高呼不怕被猜忌、不怕受委屈,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据理力争最终逼迫皇帝回心转意,这种为了干成事宁可自己担风险的做派,和那等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不敢碰硬、不想啃“硬骨头”、奉“尽人事、听天命”为圭臬者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恰恰是这种“愈挫愈奋、不胜不休”的精神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否成事。就拿“无执着、不代表”这个话题来说,代表、委员以“铁杵磨成针”的执着精神针砭时弊,连续多年提相同的议案、提案,这样的执着无疑更加令人尊敬。比如,朱清时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近20年时间里,年年都在讲什么时候落实教育经费占GDP的4%。终于,在担任政协委员的最后一年里,他得到了满意的回应。 一谈到“车改”,就让人联想到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此人连续十余年坚持上书中央“车改”,其“每个官员屁股底下一座楼”的比喻并非耸人听闻,他从财务专业的角度算了一笔经济账,用大数据说话,认为落实车改每年“可节省千亿元”。2014年7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终于落地。叶青先生对车改的一贯主张和坚持最终让委员提案上升为国家意志,硬生生地动了成千上万官员的奶酪! 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成功便成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是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无一例外皆怀有私心杂念,其所有的努力并不是建功立业,相反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仅仅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仅仅是为了给失败寻找借口、自我安慰罢了。可以想象,假如赵普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他又何必“皇帝不急太监急”地为国家举荐贤能呢?假如朱清时、叶青等代表委员意见不坚决,中途撤梯子,他们多年的努力岂不是付诸东流了吗?显然,一个人倘若缺乏“不胜不休”的彻底的觉悟,头脑中没有“无功即是过”的观念,首先精神意志上就吃了败仗。 回过头来再看这“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这分明就是由当年的夫妻兵、兄妹兵、父子兵一代一代接续传承、用汩汩鲜血铸就的一座丰碑!他们所奉行的“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和“一图两不图”(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恰恰体现了最为强烈的杀敌保国、建功立业之心,以及最为朴素的家国情怀和最为彻底的革命精神。正是凭着这种“不胜不休”的精神,英雄的荆楚儿女在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面前始终屹立不倒,并凭借这种精神为中部崛起“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而披肝沥胆、奋勇争先。 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可任务却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称深水区的改革为“难啃的‘硬骨头’”,李克强总理则直言不讳地指出“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龙头的全面深改,必然将会触及本位主义、触及地方保护主义、触及条块分割、触及行业垄断等种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个时候,参与改革者如不拿出“不胜不休”的决心和意志,不遗余力地去实干、去拼搏,承载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市场决定性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恐怕就成了镜花水月、空中楼阁。(胡文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