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体育直播

图片

清明

喻斌《诗情流溢的清明》

来源:      作者:喻斌 电子版      发布时间:2009-10-23 00:00       点击数: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以其独特的风貌独树一帜,春节以喜庆、元宵以狂放、端午以轻快、中秋以醇厚、重阳以肃穆、除夕以安祥为其特征,而清明则是以浪漫引人入胜。清者,天朗气清;明者,风和景明。这是一个因春而设的节日,人们探春、赏春、恋春、醉春、惜春、留春的种种情思,都在这一天尽情渲泻出来,把一个春天闹得沸沸扬扬。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紧接在春分之后。清明的到来,从物候特点来看,这时是花事最繁盛的时令。桃花、李花、杏花、梨花,万紫千红,铺天盖地,把原野装点得五彩缤纷。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中写道:“摇落花杂下,娇啭莺乱飞。”权德與清明诗中说:“紫禁宿初回,清明花乱开……深竹与清泉,家家桃李鲜。”杨巨源清明诗说:“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王表《清明日登城春望》写道:“春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不眼前,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苏轼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是描写清明时节风光的最传神、也最负盛名的佳句。

“开到荼縻花事了”,花开到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要结束的时候,“前日是清明,骤花冶梨花”(梅尧臣《酬文忠公》),“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吴文英《风入松》)。春天的逝去,无疑会给人带来一定的惆怅,处于对春的赞美、欣赏和留恋,人们便把这一自然的节气人文化,使之成为一个人与自然互动的赏春之节。

春天在哪里,有人说在人的眼里,也有人说在人的心里,其实春就停留在小溪边、站立在枝头上、弥漫在原野里。既然是赏春的节日,人们就不像除夕夜在火塘边、中秋节在月光下,而是以广阔的山水林泉为大舞台来尽情舒展情怀。春风春花春鸟把人们引入原野,倾城、阖家外出踏青是清明节最显著的特色。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描写了长安清明的盛况:“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万家车马郊游是何等的热闹。杜甫《清明》写长沙是“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白居易写洛阳是“中桥车马长无己,下渡舟航亦不闲。”车水马龙,桥上渡口为之拥挤。宋人吴惟信写杭州清明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从这些歌咏中,可以领略到古人游春规模之大、场面之壮观和兴致之高昂。

在清明这天,还有一些极富特色的娱乐活动,最有情趣的当属荡秋千。秋千为女子项目,古代女子极少参加社会活动,所以清明节时的偶一放纵就极受女子的欢迎。少女们在秋千索上舞动,少男们围观助兴,裙裾飞扬,笑语飞扬,留下了多少动人的画面。杜甫清明诗中写道:“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是说东西南北,万里之内都盛行秋千游戏。韦庄诗里写的极富画意:“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梅尧臣“闭门饮浊醪,秋千系树丫”写的是静态,张耒“处处秋千竞男女,年年寒食乱风花”写的是动态。沈遘《清时书事》组诗则写出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心态:“可惜男儿经社力,为他红粉送秋千”,写男儿为女友送秋千时的深情蜜意。“春女为怜红欲落,轻盈不忍动秋千”写女孩子的矜持娇羞。“游妓不知簪珥贵,争高徒伴赌秋千”,写歌女舞妓的轻狂放浪。再看王禹的“日转秋千影渐斜”(《清明盛事》),游酢的“门外秋千簇小儿”(《清明日道中马上口占》),就可知道,秋千简直可以说是清明节的标志性活动。

其他活动还有饮新茶。清明一到,早茶已出,有条件的人家或自饮尝鲜,或以茶会友都是雅事。孟浩然说:“空壶坐相忆,酌茗聊代醉。”魏野《清明日出谔公房》写道:“城里争看城外花,独来城里访僧家,殷勤旋乞新秋火,为我亲烹岳麓茶。”在食品上,清明节讲究吃杏粥和榆羹。杏粥是把杏仁捣碎煮粥,榆羹则是以新采榆钱为原料烹制羹汤,这都和季节有关,和赏春有关,同时又有保健作用。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中说:“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宋祁《和三司尚书清明》:“阴岑晚树飘花外,冷落晨杯捣杏余。”王禹《清明感事》:“儿童不惯贫滋味,刚拾榆钱索买花”都是这一风俗的写照。

今天人们对清明节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上坟祭奠亲人这一环节上。其实,在初唐以前,这一活动主要为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为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的前两天,故又称一百五日。按习俗这一日家家禁火,不作熟食,并去墓地凭吊亲故。熊孺登《寒食野望》:“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惟此两三辰,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下泉人。”许浑《途中寒食》:“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清明明日是,甘故园期。”王建《寒食行》:“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中唐以后,人们就把寒食和清明放在一起过了,踏青带扫墓,合二为一。明清以降,清明节就渐渐以凭吊亲故为主,而踏青狂欢内容也慢慢消退了。

2008年,国家正式地把清明定为法定传统节日,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肯定和提倡方式,自有其积极意义。我们当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增添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使这些节日更文明,更适合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