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体育直播

图片

校园景观

文以载道 薪火相传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云声      发布时间:2011-10-11 00:00       点击数:

校园文化景观——文以载道


漫步在郧阳师专新校区,你会看到独具韵味的文化景观遍布校园。其中,“文以载道”石刻以大巧若拙的艺术美感和积淀深厚的人文取向吸引你的眼球,令你驻足。

石刻位于文科楼前的文化广场一侧。顺着环校大路走来,最抢眼的是一方经受大自然洗礼和岁月煅炼的石头。它横卧在广场如茵的绿地上,朴实敦厚,行云流水般的天然纹路有力而多姿。石头上镌刻着十堰本土著名书法家胡顺江先生题写的“文以载道”四个字,字爽劲疏淡、洒脱飘逸,给原本朴拙的石体增添了几分灵秀和俊逸。石刻背后,是徽派建筑特色鲜明的文科大楼。石刻旁边,小石偎依,名木相伴,花草相映,文脉相通,气韵流畅,令人神清气爽。石、字依附,立于广场,既恪守传统情趣,又隐含现代气息,和谐于自然,艺术美感和人文色彩氤氲校园。站在路边,面对石刻,举眼望去,口诵四字,顿会再次感受到这所高等学府逼人的人文气息,石刻再一次灵气四溢,彰显着文化的张力。

“文以载道”语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通书·文辞》,而却是从荀子、刘勰、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演变而来。荀子将“道”看作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刘勰则在《原道》中明确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尊崇古道,重“道”不轻“文”,明确提出“修其辞以明其道”,“文者以明道”,要求文学要为一定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教育服务。周敦颐在他的《通书·文辞》中提出“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他强调了“圣人之道”,有重道轻文的倾向。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出“文之善恶,视道合离”,他的“道”已不同于理学家们脱离实际、空谈心性的“道”;清代的章学诚总结了文道关系的论争,他说“盖文固以载理也,且文亦自有理”,提出了文道统一论。后来,关于“文”“道”之争之辩绵延不绝,成为中国文化一对常论常新的基本命题。

今天,“文以载道”这个词已在郧阳师专新校园里被历史性地、文化性地和地域性地赋予了新内涵,并以石刻的形式不朽屹立,昭示着一所高等学府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现代使命和卓然气魄。

何为“文”,何为“道”,人们对它们有着宽泛的理解,因此“文”、“道”两字内涵的宽泛性可让我们借之表达出文化艺术及其所体现的道德观念、精神理念之间的关系。“文”是文字、文学和艺术,现在可即指文化;“道”可泛指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思想道德、理念精神和文化心态。“道”的思想认识的阶段性和变化可以梳理,但它的生命力所在却是其亘古不变的内核。因此,“文以载道”可延伸理解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都负载着的时代精神、理念心态和审美情趣。

对郧阳师专而言,“文以载道”的涵义至少可以有三层。首先需回归到著述作文上。可以这样理解:著述作文,是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寻找到自然之本源道理,走出现实疑惑的迷路困境。文章是用来启迪智慧、教化引导人的:教人正确的理想追求,教人理性思想情怀,教人思考人生人性,教人走正道大道,教人正确的做事方法,教人礼仪待人、品行端正;同时,文章要重视体现自身的价值观和社会影响力,要有内涵,要标新立异,有正确的观念、理想,要对人类文明进步、和平友善、社会发展起到启示和推进作用。

其次,我们可以把“文以载道”的涵义提升到“文化”上。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灵魂,人类的精神支柱。文化是方向和路标,是标准和规则,是洗练与神圣。正是因为有了无形的文化,人类才能在有限的时空里无限遐想和不断行动,从野蛮迈向文明,从必然走向自由。文化要承载漫长的岁月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应成为标记人类社会纷纭演绎进程中的精典传述、精神宝藏。所以,今天的大学,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中国先进文化的重任。当然,郧阳师专以前是这样,现在和未来都会做这样的引领者和开创者。因此,每个郧阳师专人都应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培育自己的人文精神,这是文化传承、弘扬、创新的基石,也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此为我们不二的正道与大道。

最后,我们要把“文以载道”与郧阳师专的神圣使命和功能定位联系起来。作为师范院校,我们的职责自然仍要传道授业解惑,传社会主义之“大道”,授社会主义之伟业,解复杂现实之困惑,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自己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精神境界,践行一个师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重视“文以载道”其文本本身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去教导学生,去感召学生,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民族的责任和个人的责任。鼓励和教育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技能本领,继承儒家那种敢于担当天下的责任和勇气,勇挑社会责任,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对民族真正有用的人。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身体力行,用这些“道”去教育和感化他们的学生和后来者时,“文以载道 薪火相传”就成了生生不息的蔚为大观。

在郧阳师专新建成的文化景观中,刻下“道”字的有三处。一处在校正大门,大门背后镌刻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校园内的隧道则命名“行之道”,三个大字镌刻于隧道口的牌坊之上。而今,文化广场再刻“文以载道”,三者形成呼应之势,大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在这里,承载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无尽的道理和思想,着实凸显了郧阳师专浓郁的人文气息人文理念。

其实,郧阳师专人已深谙“文以载道”蕴涵的无穷道理,正以石刻这一特有的传播方式在向世人明志自励,表达理想。石刻所特有的化精神为物质的物态化与具象化功能、文化凝定与文化衍生功能必会使郧阳师专新校园里的众多石刻成为文化校园,砥砺师生前行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每天,成千上万的师生从“文以载道”石刻旁边走过,匆匆一瞥,抑或相向而视,这四个字就向我们走来,净化而充盈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天宇的明灯。厚重的石刻文化彰显出独有的育人魅力和文化品味,给师生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隐形的动力。文以载道,薪火相传,当他们真正领会并传承今天意义的“道”,他们必将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文:云声  录音:张圣聪  摄影:罗优优】

上一条:风云际会踏歌来

下一条:对学子问